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唐代〕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
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注释
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
赏析
这首诗以两个疑问句式构篇,抑扬顿挫、激昂有力,又直陈心臆,将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尽情抒发。首个疑问既是宽泛的叩问,也是自我剖白,蕴含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豪迈情怀。“男儿何不带吴钩” 起笔峻急,紧接 “收取关山五十州” 如悬瀑飞泻,气势雄浑磅礡。“带吴钩” 喻指从军之举,身佩军刀奔赴疆场,气概何其豪迈!“收复关山” 是从军目标,山河破碎、民生维艰之际,诗人岂愿蛰居乡间无所作为?故其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前两句十四字贯通而下,节奏明快,与诗人昂扬的意绪、紧迫的心境高度契合。首句 “何不” 二字极具表现力,不仅构成疑问句式,更强化了反问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是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陆续吟成,撰作时间可系于公元811年(唐宪宗元和六年)春夏之交。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允吉.《李贺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9
简析
此诗以两个疑问句式构篇,抑扬顿挫、激昂有力,又直抒胸臆,尽情表达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首个问句兼具宽泛叩问与自我剖白之意,蕴含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豪迈情怀。山河破碎、民生维艰之际,诗人不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故向往建功报国。
第二个问句蕴含更浓烈的不平之意,从表面看,诗人以反面笔法凸显投笔从戎之必要,实则深层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由昂扬转入沉郁,既用反衬手法,又具节奏起伏,峻急中见回荡之致。他将复杂情思融于节奏,强化语气的同时深化了主题。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体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一说二十四岁)。 253篇诗文 665条名句
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唐代〕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