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望荆山

江淹 江淹〔南北朝〕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
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
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
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
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
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奉朝廷之命来到了江汉一带,才知道荆山关塞险长。
欲入南端的关口得绕到桐柏,西部峰岭则伸出鲁阳。
寒郊死寂飞鸟没有踪影,秋日孤悬清冷的辉光。
凛冽的寒风吹弯了重重树林,云霞变幻,寒川水上涨。
已到岁暮,君将奈若何?飞迸的泪水染湿了衣裳。
琴瑟空置不奏蒙上了寒露,金杯停饮凛然生出寒霜。
一听苦寒行乐曲演奏,再闻艳歌行心更悲伤。

注释
荆山:今湖北境内的名山。
奉义:指诗人奉朝廷之命来到江汉一带。
楚塞:指荆山,古为楚国郢都的北部屏蔽。
南关:指荆山南端的关口。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据李善《文选注》记载,这首诗是诗人将近三十岁时随宋建平王刘景素赴荆州时所作。曹道衡也指出:“江淹在景素任荆州刺史前,久已在他幕下,不得称‘奉义’,且景素系由湘州赴任,诗人随行,似乎亦不会提到鄂北的桐柏、鲁阳等地名。”因此,他认为这首诗当作于随景素赴荆州之前,是诗人赴襄阳任雍州刺史刘休若巴陵王国左常侍时写的。

参考资料:完善

1、 盛庆斌编著 .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汉魏六朝诗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11 .第95-96页

简析

  《望荆山》是南朝诗人江淹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八句写途中所见楚地的萧瑟秋景,因诗人心情寂寥,又睹秋景,眼中所见,尽皆萧条;后六句转入抒情,诗人自问自答,写年岁将尽引起的伤感。首行旅诗的章法结构,仍大致沿袭谢灵运山水诗记游——写景——抒情——悟理的模式,层次分明,只是已经去掉了玄理的尾巴。诗中用了大量的对句,其风气也始于谢灵运,但遣词造句已不像灵运那样巉削、藻饰,而是显得比较清秀自然。

赏析

  这首诗展示了楚地的萧瑟秋景和诗人的旅途感伤。首二句交代了他到江、汉一带任职,才首次看到荆山,而感叹于它的广袤、绵远。奉义即慕义,对巴陵王表示敬慕,这是一种谦逊的说法。楚塞,指荆山,因其为古代楚国郢都的北边屏障,故称。这两句开篇记游,点明到荆山的因由,从而引出下文,笔法干净利落。

  “南关”以下六句,全是写景,切题“望”字。“南关”指荆山南端的关隘。“桐柏”,山名,界于信阳以西的河南湖北两省之间。“西岳”,言荆山西端的峰岭。“鲁阳”,关名,在今河南省鲁山县西南。这二句说,荆山的南关要绕到桐柏山,其西端的峰岭将伸出到鲁阳关。这里紧接着上文“楚塞长”,加以夸张形容,极力写

展开阅读全文 ∨
江淹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195篇诗文  147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王中丞闻琴诗

谢朓 谢朓〔南北朝〕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杂绝句诗四首·其三

吴均 吴均〔南北朝〕

蜘蛛檐下挂,络纬井边啼。
何曾得见子,照镜窗东西。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锅巴救命

刘义庆 刘义庆〔南北朝〕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